特異性關節炎 好發於1~3歲小孩
(本文章版權所有,引用及轉載請註明原作者陳木榮及部落格出處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your-doctor/)
本文章刊登於2008/9/2
【自由時報╱陳木榮/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內科部主治醫師】
阿公、阿嬤常常關節痛,醫師說是「退化性關節炎」。事實上,關節炎不一定只發生在中老年的阿公、阿嬤身上,當小朋友出現關節痛時,必須要小心,有可能是「幼年型特異性關節炎」。
「幼年型特異性關節炎」是1997年國際風濕病協會對於幼年型關節炎的新命名,近幾年來已被普遍使用,並且取代了以往的「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」。它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,好發的年齡是1歲到3歲,但是16歲以前都可能發生。
幼年型特異性關節炎的發生原因到現在還不清楚,除了引起關節痛之外,如果延誤治療,可能會影響小朋友的發育,造成肢體障礙與其他器官病變。有些類型的幼年型特異性關節炎甚至會引起眼睛的葡萄膜炎,造成視力喪失的危險性。
此病剛發病時,不一定有明顯症狀,有時僅是體重減輕、生長遲緩或厭食。較大的小孩或許可以明確說出自己的不舒服,但是如果發生在年齡較小的小朋友身上,因為無法適當表達,所以必須由爸媽多注意。如果家中的小朋友走路一拐一拐的、跑不快、活動力差、不喜歡跟其他小朋友一起跑跑跳跳,而且這些情況持續6星期以上,爸媽就要多加小心了,小朋友有可能是因為關節痛而不願意跑跳的。
如果進一步出現早晨起床後,關節僵硬、不明原因的持續性發燒、身上出現疹子,以及關節紅腫、發熱、疼痛,就一定要去看醫師,因為這些都是幼年型特異性關節炎的症狀。
有經驗的醫師在診斷幼年型特異性關節炎前,會先排除其他可能造成關節發炎的原因,並且在確定診斷為幼年型特異性關節炎之後,根據發病前6個月內所發生的症狀及影響的關節數目,進一步細分為7種類型。
此疾病的預後變化非常大,除了所接受的治療外,疾病的類型也是影響預後的重要因素,但是大部分患者在適當且正確治療之下,可以恢復到完全不影響日常生活。
若孩童確定得了幼年型特異性關節炎時,在有經驗的醫師用適當的藥物控制之下,大部分可以有效控制病情,千萬不要到處尋求偏方、聽信不正確的治療方式。
自由時報原始網址 http://www.libertytimes.com.tw/2008/new/sep/2/today-health1.htm
留言列表